一、國名淵源
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由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兩部分合并而成。“坦噶尼喀”得名于坦噶尼喀湖,湖名源于班圖語,意為“無數溪流在此匯合”、“許多部落在湖岸集居”。“桑給巴爾”一詞源于波斯語,“桑給”意為“黑人”,“巴爾”意為“國家”,全名意為“黑人的土地”或“黑人的國家”。1964年10月29日定國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二、地理位置
坦桑尼亞位地非洲東部赤道以南,由大陸、桑給巴爾島、奔巴島和20個小島組成。大陸東臨印度洋,南連贊比亞、馬拉維和莫桑比克、西鄰盧旺達、布隆迪和扎伊爾,北界肯尼亞和烏干達。
三、主要概況
坦桑尼亞全國面積94.5087萬平方公里。人口2398萬(1988年)。主要有蘇庫馬人、尼亞韋齊人、斯瓦希里人、赫赫人、馬孔德人、哈亞人、舍加人、扎拉莫人、查加人等。除黑人外,還有少數阿拉伯人、印巴人。坦桑尼亞全國劃分為25個省,111個縣,縣以下設區、鄉、村。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貨幣為“坦桑尼亞先令”。官方通用英語,國語為斯瓦希里語。
四、社交習俗
坦桑尼亞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坦桑尼亞人好勝, 喜歡熱鬧欠穩重;
但卻非常講禮儀, 重視禮貌與文明;
認為家長最可親, 對待客人倍尊敬,
統稱男人叫“爸爸”, “媽媽”稱呼指女性;
紅色格外受寵愛, 蛇飯待客表真誠。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坦桑尼亞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人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特點和不同嗜好。馬薩伊族人的審美觀就很個別,他們以女剃光頭,男子梳辮子為美;有的部族婦女還以紋面為美。他們視自己的父母為最可親最可信的人,視客人為最應受到尊敬的人。因此,他們通常都尊稱男客人為“爸爸”,對女賓客稱“媽媽”。甚至他們對見到所有的人都這樣稱呼,就連父母也稱自己的兒子為“爸爸”,稱自己的女兒為“媽媽”。他們昵愛紅色,因為它給人以興奮和刺激。坦桑尼亞坦噶尼喀的克拉依族人為表敬意常用“蛇飯”招待客人。“蛇飯 ”是用一條只去五臟、不去頭尾、不剝皮的紅色花蛇放在谷粉里蒸煮成的。客人必須把“蛇飯”一次吃完,而且一定要把蛇此一起吃下去,不能吐掉。在主人看來紅色蛇早一種幸福的象征。用紅色蛇待客就表示主人對客人的真誠友誼。客人不吃“蛇飯”或把蛇吐掉,則表示客人對主人的友誼不相信。他們偏愛丁香花,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美好和幸福。
五、禮節禮儀
坦桑尼亞人與客人相見時,慣于先指自己的肚子,然后鼓掌,再相互握手。坦桑尼亞婦女們遇見外賓時,握完手后便圍著女外賓轉圈,嘴里還發出陣陣尖叫。們認為這樣做是對客人最親熱最友好的表示。
稱謂與問候
相互引見時習慣上握手為禮。口頭問好時說一聲“jambo”也是很常見的。
款待與饋贈
東道主往往在來訪者離境時贈送禮物。此時,客人可以還贈主人禮物(但不要送花)。
交談
談話的內容包括坦桑尼亞的國家公園、非洲的文化以及國際政治問題。
應避免談論當前的政治氣候。
六、信仰忌諱
坦桑尼亞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占32.5%,信奉傳統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
坦桑尼亞人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右手平時總接觸入口的東西,是干凈之手,左手經常接觸骯臟之物,因此是不潔凈的。他們認為稱呼他人就要用最尊敬的語言,直呼其名是不懂禮貌的舉止。坦桑尼亞信奉基督教的人忌諱“13”,認為這是不吉利并會給人帶來厄運的數字。坦桑尼亞伊斯蘭教的人禁食豬肉和使用豬制品,也忌諱談論有關豬的問題。坦桑尼亞哈亞人在飲食中最大的禁忌是忌食飛禽,其中包括雞和雞蛋;也忌食昆蟲,還忌飲酒。
七、飲食習慣
坦桑尼亞人愛食香蕉。他們把甜蕉當水果吃,把芭蕉做菜吃,把菜焦當主食吃。他們慣用玉米面加糖、椰子油做成民族傳統的“烏伯瓦伯瓦”手抓飯。在吃這種飯時,一般都要蘸上用牛肉、咖喱、蔥頭、西紅柿等原料做成的湯。
坦桑尼亞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 講究菜肴鮮、嫩、香,注重菜肴的色彩。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清淡。
③主食 以面食為主,也喜歡吃米飯,尤以羊肉大米飯為好。
④副食 愛吃牛肉、羊肉、蛇、魚、雞、蛋類等;蔬菜愛吃茄子、西紅柿、蔥頭、黃瓜、辣椒等;調料愛用椰子油、咖喱、糖等。
⑤制法 對煎、炸、烤等烹調方法制作的菜肴偏愛。
⑥中餐 喜愛中國的粵菜、京菜、川菜。
⑦菜譜 很欣賞冷拼盤、五香醬牛肉、烤羊肉、五彩炒蛇絲、脆皮雞、樟茶鴨子、炸魚仁、干煸牛肉絲、干燒牛肉絲、干燒雞脯、冬瓜盅等風味菜肴。
⑧水酒 愛喝啤酒,對飲料中的咖啡、可可、酸奶、汽水、可樂等都很喜歡,也愛品嘗中國綠茶。
⑨果品 愛吃水果中的香蕉、芒果、木瓜、菠蘿等;干果喜歡花生米、杏仁、腰果等。
推薦坦桑尼比亞相關簽證:
1、坦桑尼亞簽證
2、坦桑尼亞商務簽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