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中國人的地方,沒有唐人街的城市,正變得越來越少。“龍的傳人”以其特殊而頑強的生命力,已經滲透到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在澳大利亞,當你漫步在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阿德雷德、珀斯等大城市,甚至到像堪培拉、本迪戈、巴拉瑞特乃至艾麗絲斯普林斯這樣的小城鎮去旅游,你都會看到中國人的面孔,“他鄉遇故知,親情分外濃。”
因為風俗習慣和語言溝通問題,華人往往喜歡聚居在一起,逐漸在各個城市形成了一條又一條的華人聚居區,并通稱為“唐人街”。據歷史學家解釋,這是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唐朝,疆域廣闊,國家強盛,聞名遐爾,因此,外國人就把中國人稱為唐人,中國人穿的老式服裝叫唐裝,中國人吃的飯菜叫唐餐,中國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其實,唐人街的英文名稱叫“中國城”,由于唐人街上中國店鋪多,又非常繁華,海外華人都稱它為華埠。澳大利亞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幾乎都在市中心,旁邊緊挨著摩天大樓。唐人街就是唐人街,歐美人也能一眼看出唐人街來。牌坊上掛著對聯,雕著龍鳳,街道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小閣樓紅磚綠瓦,商店前燈籠高懸。中國人的商店滿是中國特色,瓷器是中國的瓷器,咸菜是中國的咸菜。
全澳洲最大的唐人街在悉尼的鬧市中心,這里也是悉尼街道最熱鬧、人流最擁擠的地方。悉尼唐人街的英文名字是迪克遜街,華人取其好意頭把它翻譯成“德信街”。最引人注目的是豎立在街頭和街尾的兩座牌坊,牌坊是根據中國古代的牌坊設計仿造的,配上中國宮燈式的街燈,頗有點古典美。街上方塊字與拉丁字雜陳,房屋建筑中西合璧。街頭牌坊兩面橫匾刻著“四海一家”、“中澳親善”,街尾的兩面則刻著“繼往開來”、“通德履信”,此外還有類似“五湖四海皆兄弟”、“中澳親善如一家”、“澳陸風光物阜民康邦交友善”、“中原氣象德門義路揖讓仁風”等好聽中看的對聯。這條街雖不算長,但街道兩邊一家挨著一家擠滿了中國餐館、免稅禮品店、中國食品雜貨店、中文圖書文具店以及專演華語片的電影院,F在的悉尼唐人街已包括德信街南、西、北三個方向的好幾條街,擠滿了中國人、東南亞人甚至朝鮮人、日本人開的酒樓、快餐店、服裝店以及珠寶首飾店,這里的書店及華文報館,還出售中文報紙和書刊,此外,還不時可見風水先生的雙魚八卦圖也在櫥窗里向你招手。有一家專賣酒的廣和昌商號,還保留著舊式廣東店鋪的特色,貨架上擺著五加皮、花雕,也有洋酒,但柜臺、錢柜還是老式的,顯得古色古香。這里的華人除了從事飲食業、旅游工藝品和制造業之外,也有一部分在郊區租地種植中國菜,這些菜主要供應唐人街的中餐館及在這里的市場出售。
一個小縫里鉆出上百條好漢,唐人街上同樣充滿激烈的競爭。店家雖多,但盈利豐厚的店家實在是寥寥可數。太多的商店經營同樣的商品,太多的餐館售賣同樣的飯菜。在經濟不景氣的陰影下,餐館和商店的日子都不好過。也許是出于中國人的消費心理,讓利甩賣、薄利多銷是這里店家常用的手段,各家商店和餐館往往以壓低價格來與同行競爭,最后也殃及自己。每次進商店,熱情的店主總是笑臉相迎,拼起老命兜售,慨嘆“韞食艱難”。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有老店悄然倒閉,新店重新開張。三五年間在過路人看來是同樣的一個商店,其實已幾度更換主人。做老板慘淡經營,比打工還要辛苦,卻未必比打工來錢容易。拼著老命干上一年,可能就是自己給自己打工而已——賺到的不過是一份工錢。 沿德信街北頭順著中國城大酒樓左拐可以走到位于達令港的中國花園——“誼園”,這是悉尼的友好城市廣州市為紀念澳大利亞建國200周年而在1988年建成的中國式花園,也是目前在中國本土之外最大的中式園林建筑。整個誼園占地9000平方米,耗資1700萬澳元,建有雙龍壁、人工湖,湖上建有九曲橋,園內廣植中國華南地區的名花異卉,亭臺樓閣點綴其間,走進園中,游客仿佛置身于北京頤和園和蘇杭園林之中,倍感親切。
確切地說,悉尼還有另一處“新唐人街”,這就是位于悉尼以南約30公里的卡拉瑪達。這里是一個新興的居民區,住有好幾萬華人,在這個居民區的南側有幾條街道縱橫交錯,形成一個商業中心。二十年前的悉尼地圖上,這里還是一片荒漠,很少人煙,東南亞的炮火為這片尚未開墾的土地送來了一大批開拓者,他們男男女女,千模百樣,卻擁有一個共同的、令人辛酸的名字——難民,絕大多數是逃避印支半島戰火及躲避越南當局排華浪潮的華人、華裔。初來之時,除去逃難途中的一身驚恐和一顆破碎不堪的心,別無長物,現在,這里已經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繁華小鎮。我驚異人類的無窮的創造力,也感嘆澳洲政府的人道主義精神,難怪一些報紙稱這座小鎮是“人道主義的豐碑”。
墨爾本的“唐人街”則以歷史悠久而聞名。這里可以說是澳洲華人的起源地。據史料記載,早期來墨爾本的華人多來自廣東人口稠密的四邑,即臺山、新會、開平、恩平,大多從事牧羊、種植、小販、店員、廚師、技工、捕魚以及雜工的行當。所以,他們到澳洲后不久即建有“四邑會館”和四邑廟宇。華人素來勤勞、節儉,他們用辛勤的血汗積聚著財富,并逐步把墨爾本的商業中心地帶發展起來。自1851年維多利亞州發現金礦而衍生“淘金熱”起,到1857年,墨爾本華人已多達3.5萬人。這些華人利用墨爾本作基地,往返于尋金的地區,他們起初是在斯旺斯頓大街一帶形成了一個華人聚居區,華人的商店、公司、餐館紛紛開張,生意興隆,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這是墨爾本最早的華埠。到了本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市道急劇蕭條,貿易冷落,店家也日漸萎縮。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50年代以后,唐人街才重新興旺起來。如今的墨爾本唐人街坐落在小伯克街,這條街是1974年開始規劃開發的。街道的建筑顯示出明顯的中國風格,街頭有由高大的紅柱撐起的牌樓,街兩邊幾乎全是華人開的酒樓、茶館、食品店、雜貨店和工藝品店,專營中國商品的店鋪比比皆是。從早晨到深夜,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在這條街上還新開了一家“小平菜館”,據說生意相當不錯。這些店鋪不僅以華人為服務對象,而且接待墨爾本的所有居民和外地游客,隨著移民的不斷增加,唐人街上的牌子已越掛越多:中華青年會、致公堂、華聯會、大龍會、澳洲中華文化中心。這些華人的社團組織對唐人街的巨變貢獻頗大,不僅使墨爾本華埠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繁榮發展。
在維多利亞州政府、墨爾本市政府的扶持下,全澳大利亞第一個華人歷史博物館——澳華歷史博物館于1985年在唐人街建立起來,墨爾本原本是澳洲華僑華人的發祥地,在這里建館當然名副其實。該館旨在展出澳洲華人的歷史文物,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及光耀華人在澳洲社會的影響與聲譽。這座五層高的正方形建筑,陳列著當年華人開采金礦的照片、圖片、華人大事記、華人會館、同鄉會的錦旗,活動照片及有關資料、華人回國觀光的照片、華人歡度中國傳統節日的照片,其中還陳列著西安秦陵兵馬俑復制品、中國宮燈、中國民族樂器等,館內還可放映澳洲華人歷史的紀錄片。最引入注目的是館中陳列著一條目前世界上最巨型的龍,令觀者留連忘返,遐思不已。
布里斯班也有一條以幾家大酒樓為中心的唐人街,街的兩端各有一座大紅金字的牌坊,街道中心還建有一座中式的街亭,極富民族特色,十分引人注目。這條街是由當地華人集資興建的,現在已經頗具規模。周圍的幾條街也開辦了不少中餐館、禮品店、食雜店等商店,更令人驚異的是唐人街上竟有一家經營湖南菜的“岳陽樓酒家”,店東是剛從湖南岳陽獲得商務簽證來此的一位中學女教師。老鄉見老鄉,鄉情分外濃。我和朋友每到布里斯班,必到“岳陽樓酒家”品嘗家鄉菜,老板則格外熱情周到,在異國他鄉能聽到鄉音,吃到家鄉菜,的確是特別的享受。女老板說,她剛來的時候,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特別想家,現在開始慢慢適應了,再加上生意還過得去,所以找到了一點感覺。在南澳首府阿德雷德,華人雖然不多,但這里的唐人街也建在市中心一個大型購物中心旁邊,周圍的街上開著一家家各式中餐館和商店,因為客流量大,生意自然不錯,處處顯示出華人的商業眼光。由于這里每兩年舉辦一次“阿德雷德藝術節”,中國文藝界人士也經常被邀請參加,所以,這里還開有幾家中文書店。本想隨意游覽一下,不料竟在這里找到了國內已經脫銷的幾本關于澳洲的參考書籍,價錢雖貴,咬咬牙便買下了。首都堪培拉華人較少,唐人街不具規模,只是在迪克森區有一些中餐館,那里有一條頗具中國特色的不長的街道,據說其中一半為香港著名影星成龍所擁有。街道兩旁約有20家店鋪和中餐館,也有經營西餐和東南亞其他菜系的餐館。在堪培拉這么個小地方,散布在星羅棋布的居住小區里的中餐館少說也有百十來家。由于近年來在堪培拉定居的華人大多擁有高學歷,不少人還在聯邦政府機關申請到了職位,所以,堪培拉的華人增長較快,再加上市政當局眼見“唐人街”在悉尼、墨爾本等地成了“風水寶地”,也在制訂計劃,打算逐步將迪克森區發展成繁榮的唐人街。
在唐人街,游客最熟悉的莫過于飲食業,因此,中餐館幾乎成了所有唐人街的一個特色。澳大利亞的中餐館很多,遍及全國各地,只要有中國人居住的地方,幾乎都有中餐館,甚至在不到千人居住的小鎮,也有一兩家中國餐館,在大城市里,中國餐館就更多了。有人告訴我,悉尼至少有1000家中餐館,墨爾本的中餐館不少于500家,連小小的30萬人的堪培拉,也開有120多家中餐館。對于這些數字統計,我抱將信將疑的態度,但中餐館數量之多,普及面之大,這倒是我親身經歷的。我曾有機會去過澳洲的一些中小城市,如達爾文、凱恩斯、巴拉瑞特、本迪戈、黃金海岸等地,都有一些定居的中國人開的商店和餐館,甚至在澳洲中部沙漠地帶的小鎮艾麗絲斯普林斯,也開有四家中餐館,一打聽,這里的華人大概就20人左右。
唐人街的中餐館有大有小,飯菜有精有粗,價錢有貴有賤。有的餐館,如悉尼的皇上皇和墨爾本的帝國酒家等,從菜肴到服務都屬于比較高的檔次,而大多數餐館都比較大眾化,這些飯店既可以做出高級美味,也可以提供普通飯菜,甚至可以外買(take-away)。這些餐館往往店堂窄小、裝修一般,比不得國內店堂寬闊的豪華酒店,平時生意清淡,但每逢周末和宴會則十分繁忙;這些中國餐館往往以廣東菜為主,海鮮菜較為普及,近年業也開始打破粵菜一枝獨秀的局面,出現了多種風味,如上海菜、山東菜、四川菜等。我曾去墨爾本一家中餐館就餐,不經意間,赫然發現已故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在此就餐的照片,在堪培拉的長城酒家,我也發現很多現任中國領導人在此就餐時的合影?磥,中國領導人外訪時也忘不了品嘗家鄉口味,而對酒家來說,更感到光榮,成了招徠顧客的活廣告。 中餐的魅力,在澳洲人中引發了一股熱潮。這股熱潮勢 頭兇猛,且有長盛不衰。之勢。來中餐館就餐的不僅有中國 人,而且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澳洲居民。圣誕節本是西方人的洋節,澳洲人又過的是“熱圣誕”,但用請朋友吃中餐來過圣誕的澳洲人亦不在少數。澳洲人大多接受中國菜的吃法,因為這里色香味俱全,而且價格合理、服務周到。,有趣的是,不少澳洲人不僅親口吃中餐,而且還親自動手做中餐,悉心操弄,樂在其中。一些澳洲人不僅屹中餐吃出了門道,而且品評的水平也漸上檔次。有位吃慣了中餐的澳洲朋友告訴我,西餐食品,往往不是煎就是炸,口味簡單;中餐卻可以花樣翻新做出幾十種色香味迥異的佳肴。西餐的生硬食品居多,中餐則該生則生,該熟則熟,軟硬結合,易于消化。西餐多是大塊,吃時還得用7JY..切割;中餐則講究刀功,直接人口,省時省事?梢姡@些澳洲美食家吃中國菜已經吃出了一定的“境界”,比起中國食客來,一點也不遜色。
一位在唐人街打過餐館工、做過“克勤漢” (kitchen·ham)的留澳博士很有體會地對我說:“中國的烹調技術絕對是世界第一,澳洲人對此也趨之若鶩,這也因此而養活了一大幫海外華人。”在澳的留學生,不管你在國內是什么地位,是否有獎學金,都或多或少有打工特別是在唐人街餐館打工的體驗,這番經歷也許是人生最寶貴的,但其遭遇、其過程卻沒什么好恭維的。唐人街的老板大多是小本經營,生計艱難,所以對待華人同胞也從來不會心慈手軟,反而極盡盤剝克扣之能事。這里的留學生說,只要有打工資格,而且英語過得去就盡量去找“鬼佬”的工。“鬼佬”是這里的華人圈子流行的對澳洲白人的稱呼。當一個打工仔告訴你,他在一個鬼佬手下打工的時候,那神態一定是既驕傲而又幸運的,因為這不僅表明他的工資、待遇還過得去,而且說明他的英文至少可以湊合。如果他的老板是華人,那就根本不一樣了。因為華人老板在留學生中留著一個惡名聲,他們在這里開設雜貨店、肉鋪、成衣廠、更多則是餐館酒樓,他們用很低的工資雇傭大陸同胞,特別是“打黑工者”,而且時常監視他們做事,讓人感到極不自在。按他們自己的說法,“我請你只是為幫你的忙”,言下之意似乎他們開設的是慈善機構,而隨著需要“幫忙”的大陸學生越來越多,更成就了他們,使他們的名聲變成了頗具嘲諷意義的雙料貨。
早先,唐人街既是華人工作的地方,又是華人居住的地方,唐人街上的房屋大多為一二層的建筑。他們通常在一樓做生意,二樓住人,或者在前廳營業、后屋住宿。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西方各國大都傾向于把工作區和生活區分開,許多人在城里上班,家住郊區,這種現代化生活當然也影響到唐人街的華人。除了個別華人仍住在唐人街外,絕大多數華人同其他居民一樣,分散居住在各個現代化的居民區。即使如此,唐人街仍然是華人社群的社會活動中心。在澳洲的華人社團據說有上百個,性質各不相同,有的是來自同一地區的人組織起來的,如同鄉會館;有的是根據行業特點形成的,如商會、工會等;有的是出于興趣愛好組織起來的,如大龍會、舞獅會、合唱隊、舞蹈組等,還有的是以政治立場劃分的以及宗教團體等。由于華人社團立足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捍衛華人的合法權益,為華人社區服務,活躍華人社區文化生活,促進中澳友好和兩國交往,故華人社團通常能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而且其活動內容豐富多彩,華人參加活動也比較踴躍。近來,由于澳洲政壇出現了波琳·漢森及“單一民族黨”,鼓吹種族主義逆流,引起華人社團的高度警覺,而印尼排華暴動又向世人表明,華人僅在經濟領域發展,不參與社會政治是非常危險的,且最終會面臨任人宰割的命運。華人社團的精英人士聯合其他少數民族和澳洲主流社會共組團結黨參與聯邦議會選舉,成敗姑且不論,但這一趨勢則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每年的三大傳統節日——農歷春節、中秋節和端午龍舟節,澳洲各地的唐人街和華人社團照例要盡興狂歡一番,而這又成了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次絕好機會,為澳洲多元文化增輝添彩。華人在街上舞獅舞龍踩高蹺,搭起舞臺表演舞劇、話劇、小品和中國武術等,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歡聚在一起,共賀佳節,互致問候,人流如潮,人聲鼎沸,活動場面盛況空前。這中間既有黃面孔的中國人,更多的則是不同膚色的民族,他們像過自己的節日一樣,穿著各式各樣的盛裝、扶老攜幼,前來歡度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他們之所以參加,一則是因為好奇,同時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欽慕。在墨爾本附近的本迪戈,對所有在澳華人來說,更具有象征意義。因為對當初被販運來澳的勞苦華工來說,本迪戈就是他們要奔赴的第一個目的地。這里的華人早在1871年就開始表演中國傳統節目——舞龍,當地人稱此為“復活節山會”,以后每年1月15日復活節,當地的中華公所都要舉行山會和舞龍大游行。這是當地市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上百人舞動長龍通過各主要街道,一路鑼鼓喧天,且走且舞,大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景象十分壯觀。與此同時,許多男女青年化裝成各種角色,載歌載舞,列隊游行,表演各種節目。100多年來,“龍舞”在本迪戈起了促進澳洲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作用,由于每年的山會都要舞龍,而且這里還有兩條來自中國的百米長龍,本迪戈因此和龍結下了不解之緣,被人稱為“龍城”。
百年不改赤子情。華人雖然生活在異國他鄉,但不少人對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卻十分執著。老一代移民冒著南太平洋的狂風惡浪,千里迢迢來到澳洲,含辛茹苦,艱難創業,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他們堅持后一代必須學習。有的人家規定,孩子在家里一定要講中國話;有的還要求兒孫輩要讀中文書,學寫中文字。還有的人家將《論語》、《唐詩三自首》連同關公像供在一起,還把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除夕夜吃團圓飯的習俗也一代代傳下來。
說起唐人街的國粹,喪葬禮儀也算一例。在唐人街,偶爾也能碰到長長的送葬隊伍,儀仗隊清一色的黑衣和白頂大蓋帽,樂隊里有洋人也有華人,吹吹打打,很有點肅穆的氣氛。送葬的當然是死者的親朋故舊,長長的車隊,慢慢地穿過唐人街。這種葬禮和排場正應了一位刻薄的臺灣作家的話:“中國人燒成骨灰也是中國人。”在澳洲的老移民,其創業之艱辛,非常人所能想象。千辛萬苦之外,可能只有漂泊海外的孤獨。中國人講究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許多人終生漂泊,無法回到故里,唐人街就是他們的故鄉了。
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府調整了移民政策,增加了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的配額。世界各地特別是東南亞、香港、臺灣等地的華人來澳投資定居者明顯增多,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也有不少移民澳洲。投資移民者有不少在經營房地產,做進出口生意或投資辦工廠等;同時,一部分醫生、護士、教師、會計、律師、科研人員和工程人員也加入了澳大利亞的移民就業隊伍。據統計,在澳洲,華人專業人才的比例比其他民族要高得多。華人知識分子在澳洲就業隊伍中明顯增加,使華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而隨著華人職業成份的變化,華人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政府機構、大學、醫院以及一些馳名的國際商業機構內,位居高職的華人也不在少數。具有博士、碩土、學士學位及?莆膽{的人,也數不勝數,至于會計師、律師、醫生、護土、電腦人才更是比比皆是,他們以中國人特有的智慧、適應力和創造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令其他種族的人刮目相看,欽墓不已。
走近唐人街,仿佛走近了數十萬旅澳華人的身邊。與他們心心相印,與他們娓娓交談,與他們共同從歷史走向未來。澳洲華人多,無論是新移民還是在澳洲出身的華人,整體素質也遠非過去可比。以前淘金時代遺留下來的華人礦工和菜園勞工的形象已經徹底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活躍且受過高等教育的華人形象。老移民開辟的唐人街就像街道上高掛的燈籠一樣,只是昔日的象征。新華人已經開始融人今日澳大利亞社會的主流,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